2019年第五期目录与摘要
发布时间:09.16.2019 来源:亚非发展研究所
亚太热点透析
新中国周边外交70年:继承与创新 魏 玲
【内容提要】中国周边是大国战略博弈和利益交织最为密切的地区,也是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最为凸显的领域。新中国成立70年来,周边外交在理念和实践上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既具有内在的继承性,也呈现出鲜明的创新性。从体系观、安全观和秩序观,可以观察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周边外交理念与实践。体系观是对周边国际体系的认知,包括周边在我国外交大局和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安全观是对于我在周边安全利益,以及如何维护和促进周边安全的认知;秩序观是关于构建和维护周边体系的原则和规则的根本看法。“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和“协商合作”是新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体系观、安全观和秩序观,在外交理念和规范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传承特征。
特朗普时代的中国与美国:新型大国对抗关系? 谢 韬
【内容提要】分析中美关系的现状与走势,可以将美国对华政策的三大长期目标——利用中国市场带动美国内经济发展(商业层面)、把中国变为一个基督教国家(宗教层面)以及推动中国的“民主化”(政治层面)——作为一个视角。对经济上坚信重商主义的特朗普、宗教上极其保守的彭斯以及意识形态上强烈反共的班农而言,这三大目标已完全失败,因此他们在对华政策上偏激极端,导致中美关系急剧恶化。但40年来中美两国在经贸和人文方面已建立了广泛和深入的联系,并且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这两个关键性因素,决定了中美在高科技等领域选择性对抗的同时,也会在经贸等领域开展必要合作。这或可称为“新型大国对抗关系”。
海洋动态观察
海权发展模式研究与中国海权理论构建 高 兰
【内容提要】从海洋国家发展史来看,存在着四种不同的海权发展模式。即,英美型世界性海洋霸权大国模式、日俄型挑战世界海权的海洋强国模式、印度型崛起中的新兴海洋大国模式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发展中海洋国家模式。这四种海权发展模式,对中国构建海权理论有重要启示。作为崛起中的新兴海洋大国,中国在建设海权理论过程中,应为新型海洋秩序提供物质公共产品以及精神公共产品。中国应坚持“地区性守成”目标,发展“有限海权”,注重海陆均衡协调发展,加强“信誉信用信心”体系建设,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海权理论,坚持“包容、开放、合作、发展”,推动建设“一带一路”。
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的国际管辖权问题研究 吴盈盈 孔庆江
【内容提要】国家包括地区间的海洋争端,主要有领土主权、大陆架或专属经济区划分、矿产及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地物的地理特征属性等多种之争。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间的海洋争端,也大致如此。解决这些海洋争端,国际司法或仲裁无疑是两条重要途径,这其中首先需厘清管辖权问题,即法院或仲裁庭是否有权审理相关争端。尤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引入“强制管辖”条款,管辖权问题更为关键,包括强制管辖的适用范围、主体、例外等。通过分析国际司法的同意原则和自裁原则,探讨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海洋争端提交国际司法或仲裁管辖权的基础问题,特别是这些争端提交国际司法或仲裁的可能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南海专题研究
外国军舰南海“航行自由行动”的国际法剖析 郭中元 邹立刚
【内容提要】外国军舰在南海岛礁相关海域进行“航行自由行动”,挑战中国的所谓“过度海洋主张”,但其论点在国际法上不能成立。洋中群岛作为整体划定直线基线在法理和习惯国际法上是成立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没有明确外国军舰通过沿海国领海的问题,但即使外国军舰享有领海无害通过权,美国在他国领海的“航行自由行动”也构成“有害通过”,违反国际法。建筑有灯塔的低潮高地美济礁,可作为领海基点,根据《公约》直线基线规则和中国的立场,其附近可能存在潜在领海。中国基于对南海岛礁及相关海域的主权,依据国际法有权采取措施规制外国军舰的违法行为。基于海上战略博弈的长期性,我国须采取综合应对措施。
再论日本的“南海政策”
——基于对近年《外交蓝皮书》的解读和评析 顾 全
【内容提要】分析和比较十年来《外交蓝皮书》,可以理清日本“南海政策”的大致脉络,发现日本政府自2012年后对南海问题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外交蓝皮书》不仅体现了日本“南海政策”的根本利益与目标、紧迫任务、原则立场和方法策略,也揭示了该政策与安倍政府其他战略理念、区域构想和国别外交的密切关联。该政策为日本深度介入南海和东南亚、强化日美同盟、拓展新型伙伴关系、推进日本“和平主义”转型和“印太构想”聚集了能量。但其也有多个难以回避的实践难点,如何在改善对华关系和坚守本国南海政策底线之间取得持久平衡,是安倍政府面临的巨大考验。中国应积极利用日方外交实践上的困境服务于己方的周边战略利益,并尽可能维护本区域的和平稳定。
区域安全探讨
“亚洲安全观”下的中国—东南亚反恐合作 刘 炯
【内容提要】当前中国与东南亚都面临日益严重的恐怖主义威胁,特别是在恐怖分子跨国境流动的大背景下,中国—东南亚反恐合作需要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反恐层次的高效提升,应当首先解决反恐指导思想的问题。应当抛弃排他性安全合作等传统安全观思维,反思美式反恐模式的诸多不足,充分挖掘“亚洲安全观”丰富的理论内涵与深厚的现实价值,赋予中国—东南亚反恐合作全新的历史使命与积极的战略意义。
美国航天产业对东北亚势力渗透研究 李卓键 崔 健
【内容提要】美国为了维持世界霸权,必须强化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航天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威慑力,使其成为美国对东北亚势力渗透之利刃。美国航天产业经济发展和军政策略部署,为其势力渗透提供了先决条件和有力支持。美国航天产业在东北亚各国的势力渗透方式存在差异,对日韩进行航天技术与政治战略的直接渗透,对中俄则进行经贸领域的间接渗透。美国航天产业势力渗透对东北亚各国和区域稳定虽造成诸多消极影响,但在客观上也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我国应该正确认识美国航天产业的势力渗透并采取相应对策,积极应对直接渗透,严密防范间接渗透。